怎樣設置農業物聯氣象站的報警閾值才科學合理?
【JD-NQ14】,【智慧農業氣象站,十年設備廠家生產,選競道科技】
要科學合理地設置農業物聯氣象站的報警閾值,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:
農作物的生長特性
了解所監測農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氣象條件的耐受范圍。例如,某些作物在幼苗期對低溫敏感,而在開花期對高溫和干旱較為脆弱。
參考農業專家的研究成果和種植經驗,確定與農作物生長關鍵階段相關的氣象閾值。
當地氣候特點
分析當地的歷史氣象數據,了解天氣的發生頻率和強度。
考慮當地常見的氣象災害,如暴雨、大風、霜凍等,設置相應的報警閾值。
農業生產目標
如果追求高產優質,報警閾值可以設置得較為嚴格,以便及時采取措施優化生長環境。
若更注重成本效益,閾值設置可能會相對寬松,但仍要確保不造成重大損失。
設備的測量精度
考慮氣象站傳感器的精度和誤差范圍,避免閾值設置過于接近測量的最小分辨率,導致誤報警或漏報警。
提前響應時間
預留足夠的時間讓生產者能夠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,因此閾值應在氣象條件對農作物產生實質性損害之前觸發報警。
多因素綜合考慮
不僅僅關注單一氣象要素,還要考慮多個要素的組合影響。例如,高溫高濕的組合可能比單獨的高溫或高濕對農作物危害更大。
試驗和調整
在初步設置閾值后,進行一段時間的試運行,根據實際效果和反饋進行調整和優化。
風險承受能力
評估生產者對氣象災害造成損失的承受能力,對于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情況,閾值應設置得更保守。
例如,對于某一地區的水稻種植,根據歷史數據和專家建議,在幼苗期將溫度報警閾值設置為 10°C,因為低于此溫度可能會影響幼苗生長;在灌漿期,將日最高溫度報警閾值設置為 35°C,因為持續高溫可能導致灌漿受阻。同時,考慮到設備的測量精度為 ±0.5°C,相應地調整閾值范圍,以確保報警的準確性和及時性。
掃碼加微信
移動端瀏覽